很遺憾,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,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!
玉米灰斑病又稱尾孢葉斑病,是世界玉米產區普遍發生的葉部病害。目前國內玉米產區均有發生。是近年為害較嚴重的病害之一。
病原:無形態為玉蜀黍尾孢,屬無性菌類尾孢屬真菌。有性態為子囊菌門球腔菌屬,很少見,在病害循環中作用不大。
發病癥狀:主要為害葉片,也可侵染葉鞘和苞葉。在感病品種上,病斑呈長方形(2~4mm×1~60mm)。早期壞死斑很小,淡褐色,具褪色暈圈,然后擴展至整個病斑。擴展的病斑初期呈褐色,當病菌在葉背面開始產孢時,病斑變成灰色長條形,與葉脈平行。該病最典型的特征是成熟病斑有明顯的平行邊緣,病斑不透明。這種明顯邊緣主要是由于病菌無法穿過葉片主脈的厚壁組織,限制了病斑的擴展。病斑不透明則是由于病菌形成了由暗色堅硬菌絲組成的子座組織,填滿了氣孔下室。嚴重時,病斑匯合連片,葉片枯死,葉片兩面產生灰色霉層(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),以葉背產生的多。
病害循環:該病以菌絲體、子座在病株殘體上越冬,稱為翌年田間的初侵染來源。第二年春季,從子座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,進行再侵染。分生孢子著落在葉表后,萌發產生芽管,芽管在氣孔表面形成附著胞,然后通過侵染釘進入氣孔。一般在葉背接種4~5d后,在氣孔上形成很多附著胞,6~7d侵入,9d后可見褪綠斑點,12d后出現褐色的長條病斑。該病主要在玉米抽穗后侵染植株葉片。玉米幼苗葉片也能侵染發病,3~4d后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(早于成株葉片)。溫暖、濕潤條件下,接種16~21d后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,引起再侵染。
病害控制:防治策略應采用以抗病品種為主和加強栽培管理的綜合防治措施。
1.選用抗病良種。
2.農業防治。玉米收獲后,及時深翻或輪作,減少越冬菌源數量。播種時施足底肥,及時追肥,防止后期脫肥。輪作倒茬,實行間種、套種,改善田間小氣候。
3.藥劑防治。發生偏重的田塊可用百菌清、福美雙、多菌靈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。